基孔肯雅熱的中醫藥療法

溫馨提示:

下列屬中醫辨證論治參考,應在合資格中醫師或醫護指導下使用。兒童、孕婦、長期病患者及正在服藥者,切勿自行用藥。高熱、神志改變、抽搐等危急表現需立即到急症室。

 

(一) 基孔肯雅熱的中醫病機

屬濕溫範疇,病因為蚊蟲疫毒。初期多見衛分證,部分可入氣分或衛氣同病。核心病機:風邪襲表、濕毒蘊熱。


(二) 辨證分型與內治
1)急性期

  • 臨床表現: 發熱或惡風,四肢關節痛(可腫),肌肉酸痛,四肢軀幹彌漫性紅斑、丘疹、或有痕癢,口渴,疲倦。舌淡/淡紅,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滑。

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疏風透疹

  • 推薦方藥(煎服): 

    • 廣藿香10g、葛根15g、羌活10g、滑石20g、赤芍10g、淡豆豉10g、淡竹葉10g、生地黃10g、連翹15g

  • 煎服法:每日1–2劑,水煎服,每次100–200ml,每日2–4次口服。兒童酌減:嬰兒1/3、幼兒1/2、學齡兒2/3–1倍成人量。特殊情況遵醫囑。

  • 加減: 

    • 皮疹瘙癢重:加地膚子10g、荊芥10g。

    • 體溫>38.5℃:每日2–3劑,每4–6小時服1次。

    • 高熱>36小時不退:加生石膏30g、香薷10g。

    • 出現高熱、躁擾、譫語神昏、抽搐:清瘟敗毒飲加減,或加用安宮牛黃丸(嚴格遵醫囑)。

2)恢復期
A. 濕滯經絡證

  • 表現:關節痛遷延、四肢關節活動不利或遊走性痛,乏力、身重。舌淡,苔白/白膩,脈細或濡緩。

  • 治法:除濕蠲痺

  • 方藥:羌活8g、獨活12g、肉桂3g、秦艽15g、海風藤15g、桑枝15g、當歸10g、川芎6g、乳香6g、木香6g、甘草6g

B. 肺脾氣虛證

  • 表現:乏力、氣短、汗出、胸悶、納差、胃脹,便溏或黏膩。舌淡,苔白膩,脈細弱。

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

  • 方藥:黨參15g、黃芪15g、陳皮10g、茯苓15g、炒白扁豆15g、炒麥芽15g、巴戟天10g、麥冬10g、五味子5g、炙甘草10g

C. 肝鬱脾虛證

  • 表現:心煩心悸、心慌、口乾口苦、失眠、胃脹、納差。舌淡紅、苔少,脈弦細。

  • 治法:疏肝健脾

  • 方藥:浮小麥30g、女貞子12g、炒酸棗仁15g、麥冬10g、茯神10g、炙甘草10g、陳皮5g、炒白扁豆15g、白芍15g、山藥15g


(三) 外治法

1) 中藥沐足

  • 功效:清熱祛濕解肌。可改善發熱、乏力、關節痛。

  • 用法:廣藿香、淡竹葉各30g,煮水溫熱沐足。


2) 放血療法

  • 功效:瀉熱解毒,通絡止痛。可用於高熱退燒或關節痛。

  • 操作:高熱者取大椎或耳尖點刺放血;關節痛者可於患處放血拔罐。

  • 注意:需由合資格專業人員操作,注意無菌與出血風險。


3) 中藥熏洗

  • 功效:化濕通絡止痛,改善關節痛。

  • 用法:忍冬藤、威靈仙、寬筋藤各30g,煎汁後以紗布浸藥冷敷患處。


4) 中藥濕敷

  • 功效:清熱收斂,改善皮疹瘙癢。

  • 用法:黃柏、馬齒莧各30g,煎煮後冷濕敷,每日2次。

 

安全提醒:

  • 任何外治如出現過敏、皮疹加劇、破損感染或暈厥,立即停止並求醫。

  • 孕婦、凝血功能異常或使用抗凝藥者不宜放血療法。

 

參考

參考自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: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