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化醫學|傳統中醫藥 <濕疹之解說>

現化醫學|傳統中醫藥 <濕疹之解說>

現化醫學


傳統中醫藥

濕疹是多種皮膚炎 (Dermatitis) 的統稱,包括異位性皮炎、接觸性皮膚炎、汗皰疹、脂溢性皮膚炎。

病名

傳統歸類為“浸淫瘡”“濕瘡”範疇。

或按病位命名:“旋耳瘡”生於耳後、“臁瘡” 生於小腿、“四彎風” 生於肘窩或膕窩部、“繡球風” 生於陰囊。

現代醫學認為成因與過敏體質,外在物理、化學性刺激以及精神因素均與本病發生有關。


內在性的原因:多與個人體質有關; 亦有遺傳因素,父母有濕疹病史,小孩也容易出現濕疹的情況。


外在性原因: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如灰塵、羊毛、花粉、寵物 的毛和皮屑; 食物中的蛋白質如蛋、海產、奶類、牛肉、花生等; 天氣季節因素亦可誘發,如夏季多汗,冬季乾燥等。


成因

外感濕邪和內蘊濕濁是濕疹的基本病因病機。

內因方面濕疹多因稟賦不足,風、濕、熱邪客於肌膚,或飲食失節,致脾胃受損,失其健運,濕熱內生所致。並有濕重、血熱、血瘀、風邪、脾虛等不同內因。


發病初期多因風濕熱邪客於肌膚,若濕熱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,病情發展,則濕熱蘊結於內,薰蒸於外,或血中毒熱。

若病期持續,則濕濁濕阻成瘀,和血熱搏結成瘀,可致風濕熱瘀並重。

到後期,風熱傷陰化燥,瘀阻經絡,導致血不營膚、氣陰兩虛或血虛風燥。

異位性皮炎: 最常見的濕疹,患者通常具有過敏性體質,認為具有遺傳性。 症狀包含發癢、紅腫,以及皮膚龜裂。 發炎區域常有清澈液體流出。 常初發於孩提時期,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。 


接觸性皮膚炎: 分為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(通常發生在皮膚接觸有刺激性的物質); 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(是接觸到易造成過敏的物質)。 



汗皰疹: 發生的原因不明,目前已知和壓力有關,常見於手指、手掌和腳趾、腳掌。 米粒大小,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,無炎症反應,乾涸後脫屑。 


脂溢性皮膚炎: 主要由是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 furfur) 異常大量繁殖,導致表皮細胞快速脫落而引起皮膚炎反應。 發病區域見黃色油狀鱗屑大量增加。 嬰幼兒可以發生在整個頭部,俗稱頭泥。 


孕婦濕疹: 主要是懷孕後體內激素的改變,身體免疫系統未能適應,所以發生濕疹,肚皮愈來愈大,也容易發生物理性的牽拉,導致濕疹加重

分類


濕熱浸淫型: 瘙癢嚴重,皮膚有明顯滲出,有紅斑及灼熱感,丘皰疹密集。 


濕熱傷陰型: 自覺瘙癢劇烈,皮膚有滲水並有結膿性痂皮,及紅色丘疹,病情纏綿難愈。 


濕熱閉阻型: 皮膚增厚,病位顏色偏暗,外觀呈苔蘚樣,持久不愈。 


脾虛濕盛型: 自覺瘙癢; 皮膚糜爛滲水; 有淡紅色皮損斑片、結痂、鱗屑、丘疹或丘皰疹。 


血虛風燥型: 瘙癢為陣發性,於夜間痕癢加重; 皮損乾燥、粗植、病位皮膚增厚、具苔蘚樣變異,顏色暗紅,有色素沉著。 


肝腎不足型: 皮膚瘙癢發作頻繁,夜間痕癢加重,有淡紅皮疹,皮膚乾燥,脫屑,病位皮膚增厚,具苔蘚樣變異。 

外用類固醇: 可以在輕微至中度嚴重程度的濕疹達到不錯的消炎以及止癢效果。 但長期使用會擔心皮膚萎縮或變薄的副作用,故有時會使用局部的免疫抑制劑(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,例如 tacrolimus or pimecrolimus)來協助控制疾病。 


 抗生素與抗黴菌藥物: 會被使用在合併有細菌或者是黴菌感染的濕疹患者身上,可以控制感染,避免感染讓濕疹更加嚴重,注意抗生素必須吃滿一個療程再停藥,否則會使病情反覆發作甚至惡化。 


抗組織胺: 是常見用在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,可有效控制搔癢,有些病患甚至必須長期服藥,等症狀較穩定再逐漸減少藥量,才能將症狀控制的較穩定。 研究也發現會產生鎮靜效果的抗組織胺 (diphenhydramine, hydroxyzine, and cyproheptadine) 比較有效,嗜睡副作用弱的抗組織胺效果就比較差。 


局部免疫調節藥物: 一類新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,是一種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藥物。 此類藥物的作用時間較慢,約使用兩週逐漸看到效果,剛使用時可能會有些許灼熱、刺癢的感覺,不適感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少。 


口服維他命A (Retinoid): 用於嚴重的接觸性皮膚炎,療程約為3 - 4個月。 用藥的同時,病人應注意避免懷孕,並定時抽血撿查肝功能及血脂水平。 

療法

內治法

遵循辨證論治和標本兼顧的原則,以清熱、祛風、化濕為主,兼以健脾和胃、活血化瘀、養血潤膚的中藥組方。


常用方劑: 涼血散瘀湯、除濕胃苓湯、滋陰除濕湯、消風散、三妙散、萆薢分清飲、健脾除濕止癢湯等。 



外治法

中藥外敷: 例如以青黛、黃連、滑石、甘草等藥材研成末,外敷患處。 


藥汁塌漬: 例如用白鮮皮、苦參、黃柏、地膚子等煎湯,藥汁濕敷患處。 


中藥熏洗: 通過中藥氣霧透皮設備熏洗患處,方用金銀花、地膚子、苦參、荊芥、黃柏、蒼術等。 


中藥藥膏: 外用中藥軟膏,如紫雲膏、青黛膏、黃連膏,可控制濕疹舒緩痕癢。 


穴位療法

針刺、艾灸、拔罐、推拿、穴位埋線和耳穴療法等,可靈活應用於急性濕疹、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。



 

預防方法

避免接觸致敏物質

對於接觸性皮膚炎患者,要避免接觸易致敏的物品和食物。 盡可能不化妝,必要時選用無香料的化妝品和不要濃妝,以減少用卸妝物品刺激皮膚。

適當選擇飲食

盡量不吃人工合成的食品,如含有味精和含有食用色素的食品。

避免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和海鮮類,如牛奶、雞蛋、牛肉、蝦、蟹、鴨、鵝、笋、芋頭、鯉魚等“發物”。 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芥末、胡椒、葱、薑、蒜、洋葱、酒類等食品都不要選擇食用。 中醫認為含菇菌類的食品“濕性”較重都應盡量少食。

注意皮膚保濕

為防止皮膚過乾,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。 宜用較溫和的沐浴露或肥皂,不宜選用鹼性洗滌劑,因鹼性洗滌劑會讓皮膚變得更加的乾燥。 洗澡後可以塗一些保濕乳液,特別是天氣乾燥時。

放鬆心情

心理因素如壓力、緊張、焦慮、抑鬱、失眠都也可誘發或加重濕疹病情。 保持心情舒暢可有助控制濕疹。 

適當運動

保持有運動的習慣,例如堅持每星期兩至三次做半小時的,如游泳,跑步和踩單車等中等強度運動,有助行氣活血、增強免疫力、強健體魄,運動同時又能幫助放鬆情緒和減壓。 運動時會大量出汗,要注意保持皮膚乾爽,要及時抹汗和應穿著透氣吸汗的衣物。

不要過度搔抓皮膚

出現皮膚痕癢時要盡量忍耐,不要過度搔抓皮膚,以免增大皮膚損傷,甚至使濕疹面積進一步擴散使病情加重。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