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熱 vs 登革熱 vs 寨卡:怎樣分辨?

一、三者如何初步分辨?

  • 基孔肯雅熱(Chikungunya) 

    • 典型:突發高燒+劇烈關節痛(手腕、手指、踝、膝),可腫脹,皮疹常見。

    • 關節痛可持續週至月,是辨別重點。

  • 登革熱(Dengue) 

    • 典型:高燒、劇烈頭痛(眼後痛)、肌骨痛、皮疹;部分病例在退燒期出現出血傾向、血小板低。

    • 嚴重登革熱有血漿滲漏、休克風險。

  • 寨卡(Zika) 

    • 典型:低至中度發熱、結膜充血(紅眼)、輕度關節或肌肉痛、皮疹、瘙癢較多。

    • 孕婦感染與胎兒小頭畸形、神經系統缺陷相關。

基孔肯雅熱 、登革熱 、寨卡的共同點與注意點:

  • 三者均由伊蚊日間叮咬傳播,旅遊史(南亞、東南亞、非洲、拉美等)很關鍵。

  • 嬰幼兒、孕婦、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出現發熱務必及早就醫。

  • 嚴重頭暈、出血、呼吸困難、持續嘔吐、神志改變等屬警示徵象,立即求醫。


二、基孔肯雅熱 、登革熱 、寨卡的症狀對照詳解

  • 發燒 

    • 基孔肯雅熱:多為突發高燒。

    • 登革熱:高燒常見,兩峯型發熱亦見。

    • 寨卡:通常低至中度發熱。

  • 關節與肌肉痛 

    • 基孔肯雅熱:關節痛最顯著,可腫且持久。

    • 登革熱:肌骨痛、關節痛明顯但多不如基孔肯雅久。

    • 寨卡:關節痛較輕,常伴手足小關節不適。

  • 皮疹與眼部 

    • 基孔肯雅熱:斑丘疹常在發病後2–5天出現。

    • 登革熱:皮疹在病程不同階段可見。

    • 寨卡:皮疹和瘙癢常見;結膜充血(紅眼)較具指標性。

  • 出血與危重 

    • 基孔肯雅熱:總體致死率低,但老年/基病者可重症。

    • 登革熱:警示徵象與重症風險最高(血小板低、出血、滲漏)。

    • 寨卡:多為輕症,但與胎兒畸形及格林-巴利綜合症相關。

  • 實驗室檢測 

    • 早期:RT-PCR檢測病毒核酸。

    • 之後:血清學IgM/IgG。

    • 登革熱有血小板下降、血濃縮等實驗室警號。

臨床上,僅憑症狀很難百分百分辨,應盡快做實驗室檢測。如未排除登革熱,避免自行服用含阿士匹靈或多數NSAIDs的西藥止痛藥物。


三、何時應立即求醫?

  • 高燒超過48小時、劇烈關節痛影響走動或自理

  • 出現出血點、牙齦或鼻出血、持續嘔吐、腹痛

  • 呼吸困難、嗜睡/意識改變、抽搐

  • 孕婦、嬰幼兒、長者、慢性病或免疫抑制人士出現任何疑似症狀

  • 兩週內曾到流行地區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

 

 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