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藥助你安渡熱浪

全球暖化,顯著增加了熱浪(異常高溫)的頻率、持續時間以及強度。根據2025年的氣候報告,熱浪已成氣候新常態,將持續更久、更嚴重,影響區域比以往更廣。

 

極端高溫不僅令人不適,更對健康構成威脅。尤其是當它伴隨著高濕度、猛烈日照、空氣不流動,或空氣污染等因素時,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。高温對身體的主要健康影響包括:

  • 熱衰竭與中暑: 高溫期間最嚴重的健康威脅,屬於緊急醫療情況,需及時就醫。

  • 脫水: 因大量出汗,水液補充不及時而常見。

  • 心臟負荷增加: 因為需要降溫,身體將更多血液輸佈至體表。

  • 精神健康影響: 高溫可能加劇情緒波動、焦慮與抑鬱,並損害記憶與認知功能,同時也會擾亂睡眠品質。

  • 既有病患惡化: 心臟病、高血壓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,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。

隨著地球氣溫日漸上升,懂得自我調節,適應高溫環境變得愈發重要。對於高危人群,如老年人、兒童、孕婦、慢性病患者,戶外工作者以及缺乏空調降溫設施者,更應加強自我防護意識,採取有效措施應對高溫天氣。

對於熱傷害的防治,中西醫各具特色,可以相輔相承。西醫強調快速干預,通過物理降溫、靜脈補液及必要的藥物支援等,以迅速控制體溫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,起效直接快捷,尤其適用中暑等急重症的搶救。而中醫則注重整體調理與清熱祛暑,採用中藥、針灸、刮痧等方法,解除暑熱、調節氣血陰陽,不僅緩解症狀,更著眼於恢復人體內在平衡,從而增強對高溫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長期耐受力。

 

炎夏常見的熱傷害及處理

在炎熱的夏季,高溫天氣極易引發熱傷害,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。了解常見熱傷害類型及其正確處理方法,對於維護健康及安全至關重要。一旦出現身體過熱或脫水跡象,務必立即採取應對措施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熱傷害及其處理建議。


1. 夏季脫水 

水是維持身體功能正常,防止身體過熱的關鍵的成份。

脫水常發生在炎熱夏日,當大量出汗,或因生病而發熱、腹瀉、嘔吐時。水液攝取不足或服藥引致排尿增多也是原因。


需要注意的脫水現象:

  • 口渴

  • 尿色深黃,氣味重

  • 排尿量較平常少

  • 頭暈

  • 疲倦

  • 口乾或嘴唇乾燥

嚴重脫水還可能會:

  • 眼眶下陷

  • 精神混亂

  • 心跳快


脫水處理: 天氣炎熱,一旦感到口渴,應立即補充水液。對大多數人而言,飲水即可有效補充體液,但具體需水量會因個人體重、年齡、活動強度、氣候及生活環境而異。患有心、肺或腎臟疾病者,建議諮詢醫護人員,以確定個人需要的補水量。

自我處理後,脫水症狀沒有改善,請就醫。

重要提示: 含糖飲料、酒精、咖啡、果汁都不適合用來補充體液,因為會增加排尿量。另外,運動飲料只適合特別活躍人士或長期戶外工作者。

 

2. 夏季熱抽筋

熱抽筋(熱痙攣)是指在高溫環境中進行劇烈運動期間或之後,發生的肌肉疼痛及抽筋現象。

這種肌肉繃緊所引起的不適,主要是由體溫升高和大量出汗,導致電解質流失的共同結果。熱抽筋常見於腿部、腹部或手臂,持續時間從數秒到15分鐘不等。雖然熱抽筋大多會自行緩解,但仍需及時採取降溫及補充水液和電解質等措施,以避免進展為更嚴重的熱傷害病。

熱抽筋是一種輕度的熱傷害病,常是熱衰竭先兆。為了緩解熱抽筋並減少不適,患者應採取以下措施:

  • 移至陰涼或通風良好的地方

  • 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

  • 輕柔伸展和按摩肌肉群

  • 休息一段時間才恢復活動

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,請就醫。

 

3. 熱衰竭

熱衰竭是指身體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,尤其是在脫水或進行劇烈活動的情況下,導致體溫異常升高(通常可達38~39°C)的一種熱傷害類型。它是身體在高溫負荷下散熱機制失衡的警號,表明體溫調節系統正承受極大壓力。

需要注意的熱衰竭警號:

  • 頭暈或昏眩

  • 頭痛

  • 噁心嘔吐

  • 疲倦或虛弱

  • 抽筋

  • 大量出汗

  • 心跳加快

  • 步行不穩

在尋求緊急醫療救助的同時,應立即對熱衰竭患者採取以下降溫及補液措施:

  • 移至陰涼處:將患者迅速轉移至通風、陰涼或有空調的環境。

  • 體位管理:讓患者平躺,適當抬高雙腿,以促進血液回流至重要器官。

  • 減少衣物:解開或脫去過多衣物、鞋襪,幫助身體散熱。

  • 補充液體:如患者意識清醒且可吞咽,可提供冷水或運動飲料,以補充水液和鹽分。

  • 物理降溫:用濕毛巾擦拭或噴水,並利用風扇直吹,通過蒸發水分來增強降溫效果。


4. 中暑

熱衰竭與中暑均屬嚴重的熱傷害,但中暑更為危急,直接危及生命。熱衰竭時,身體雖已過熱,但仍保留部分體溫調節能力;而中暑則意味著體溫調節系統完全失控,體溫持續急劇上升至危險水平。中暑患者的體溫常超過40°C,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害,並出現意識障礙等神經症狀。

需要注意的中暑警號:

  • 意識混亂: 無法清晰思考或應答

  • 行為異常: 如躁動不安、言語錯亂或出現攻擊性

  • 抽筋: 全身性或局部肌肉痙攣

  • 昏迷: 意識喪失,無法喚醒

  • 皮膚乾熱: 觸摸時明顯發熱且乾燥(需注意: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或服用某些藥物者可能不典型,不可僅憑此判斷)

出現上述任何症狀,應立即呼叫醫療救助。同時馬上進行急救措施,以防止嚴重併發症或死亡:

  • 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

  • 盡快降溫,例如噴灑冷水、敷冰袋或浸泡冰水

  • 移除多餘衣物,包括鞋襪

  • 密切監測體溫變化

  • 若患者清醒且能吞嚥,可提供冷水或運動飲料補水

  • 若患者無反應且呼吸異常,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(CPR)

 

5. 熱疹

熱疹(痱子、汗疹),醫學上稱汗腺阻塞症(miliaria),是夏天常見的皮膚情況,通常發生在炎熱潮濕的氣候。熱疹是因汗腺導管阻塞,汗液滯留於皮膚下層所引發的一種炎症,表現為密集的細小紅疹或清亮小水皰,常伴有瘙癢或刺痛感。熱疹好發於頸部、胸部、背部,以及皮膚皺褶處等,多汗或常摩擦部位。

熱疹影響所有年齡層,但最常見於嬰兒和幼童。皮疹常在幾天內自行消退,如果擴散、惡化或變得嚴重,則需要就醫。

預防或加速熱疹癒合措施:

  • 待在涼爽、通風良好且濕度較低的環境,以減少出汗

  • 保持熱疹部位乾燥

  • 穿著寬鬆的棉質衣物,避免粗糙或刺激性衣料

  • 如有需要,各醫生索取止癢消炎的藥膏


6. 曬傷

曬傷是夏季最常見的熱傷害情況之一,可從輕度的皮膚發紅、灼熱和疼痛,嚴重到出現水泡,甚至伴有發熱、發冷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輕度曬傷通常可在數日內自行緩解,而嚴重曬傷則可能需要數周才能完全恢復。以下有助於緩解曬傷引起的不適並促進修復:

  • 在患處敷上冷濕毛巾以舒緩皮膚不適

  • 多喝水補充體液

  • 塗抹含蘆薈成分的保濕乳,滋潤並鎮定皮膚

總體而言,大多數熱傷害,如曬傷、熱疹、輕度熱衰竭,屬於自限性情況,常可通過及時降溫、補液及休息自行緩解。然而,若症狀持續加重或出現意識障礙、高熱、抽筋等嚴重表現,則可能已進展為重度中暑的危急情況,必須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救助。熱傷害是絕對可以預防的,且預防措施永遠比事後補救來得重要!

 

 

中醫看暑熱傷害 

古人認為,人依賴天地萬物而生存,亦遵循四季規律而成長發育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,稱為"六氣"。然而,當環境氣候變得極端,或身體太弱而無法適應時,這六氣就會變成傷害身體的致病因素,中醫稱之為"六淫"或"六邪",屬於外在病邪。

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、居住環境有關。如春季多風病,夏季多暑病,長夏多濕病,秋季多燥病,冬季多寒病;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,高溫環境易中暑等。六淫既可單獨侵犯人體,也可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,如風寒感冒、風寒濕痹等。此外,六淫入侵後,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,令病情更複雜,如寒邪深入體內可轉化為熱邪,暑濕積聚過久可轉化為燥邪等等。

暑是夏季的主氣,暑天火熱之氣使人致病則為暑邪,具有以下性質和致病特點:

  • 暑為陽邪,炎熱燔灼: 暑邪為純陽之邪,致明顯熱象,包括壯熱、面紅、口渴、煩躁、脈洪大等。

  • 暑性升散: 暑邪趨於向上散布,容易影響頭部及上身,故有頭暈、頭痛(尤以前額為甚)、目眩、煩躁、口乾等等。

  • 耗氣傷津: 暑邪入侵,令腠理開泄,汗多而氣隨津泄,致氣津兩傷,故有大汗淋漓、疲乏無力、氣短、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、脫水等。

  • 暑擾心神: 暑在五行屬火,與心相應,暑邪內通心火,容易擾動心神,出現心煩,悶亂不寧,甚至昏迷或失去意識(如中暑)。 

  • 暑引肝風: 暑邪耗氣傷津,使身體處於陰虛狀態,陰虛不能制陽,容易引動肝陽上亢,甚至化為肝風。於是引起頭痛、眩暈、四肢抽搐、頸項強直等,中醫古籍稱為“暑風”、 “暑癇”。

  • 暑多夾濕: 夏季濕氣重,容易受濕邪侵襲,形成暑濕病,可有四肢困倦、胸悶、噁心、大便不爽、小便短赤、舌苔厚膩等濕邪內阻的表現。內濕素盛之人,容易感受暑邪,而成暑濕相合証。

  • 發病急驟,病情較重: 暑邪多引致急症、重症,如突然高熱、中暑、甚至昏厥。當遇到中暑,或感染性疾病如登革熱或腦炎時,必須及時救治。

總括言之,中醫認為炎夏時節遭受暑熱侵襲,可引發多種健康問題,其症狀表現因人而異。根據炎夏暑熱的不同影響,中醫將相關熱傷害區分為多種病証,諸如傷暑、中暑、暑厥、暑風、疰夏、小兒夏季熱等。這些病症若未及時治療,有可能迅速加重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治療用藥方面,中醫認為不可單純或過度使用清熱之劑,而應以清熱解暑、益氣生津的方藥進行辨証治療為宜。


夏天暑熱病的中醫治則,以寧心、清熱、祛濕、補氣、養陰等主,而夏天養生則應:

  • 養心: 保持心境平靜,避免過度情緒波動,充分休息以安養心神。

  • 清熱解暑: 多食應時食物和飲品,抵禦外界暑熱。

  • 健脾祛濕: 夏季濕氣易阻礙脾胃運化,健脾可增進消化吸收,預防腹脹與疲勞等。

  • 益氣養陰: 補充因汗水流失而消耗的津液及養份。

 

 

中藥治療傷暑

在傳統中醫觀念中,人體的健康狀態與外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,春夏秋冬各個季節,以不同方式影響內在平衡。中醫師會據個人的健康需求,定制護理方案,有效加速康復或預防炎夏熱相關疾病。中醫藥在防治熱傷害可發揮重要作用。

傷暑是指因暑熱或暑濕侵襲人體,引起的一些健康問題。患者以突然發熱、出汗、口渴、疲乏等,為主要表現,相當於西醫學所謂的中暑先兆或輕微中暑。一般預後良好,大多數患者在適當的護理下痊癒。


傷暑的中醫診斷依據

  1. 多發生在夏季

  2. 在年老、體弱或孕婦多見;有高溫作業(35℃以上)或烈日暴曬病史

  3. 患者通常出現出汗、口渴、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眼花、噁心、嘔吐、胸悶、心悸、四肢無力、精神疲乏等症。

  4. 體溫正常或在37.5~38.5℃,汗多或皮膚乾燥,面色潮紅或蒼白。

  5. 實驗室檢查可無異常。

中醫師還會排除中暑和疰夏(又稱苦夏)等情況的可能性。疰夏起病緩,病程長,無明顯高溫作業等病史,僅見疲倦、低熱、沒胃口等。發生上述傷暑情況,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,以防止進展至更嚴重的熱傷害病。

傷暑,屬炎熱夏季引發的輕度熱傷害,常有以下証候:

暑濕襲表

辨証: 身熱、微惡風、汗少、肢體酸重或疼痛、頭重脹痛、鼻流濁涕、心煩、口渴或粘膩、口渴但不多飲、胸悶、噁心、小便短黃,舌苔薄黃而膩,脈濡數。

施治原則: 祛暑解表,宣散濕濁

方劑舉例: 新加香薷飲 加減


暑熱內郁

辨証: 高熱、頭痛、頭暈、口渴、汗多、面紅、呼吸粗、舌質紅苔黃、脈洪大。

施治原則: 祛暑清熱

方劑舉例: 白虎湯 加參須、淡竹葉、西瓜皮等


暑傷津氣

辨証: 發熱,口渴、汗多或無汗、心煩、神疲、嗜睡、氣短、乏力、胸悶、心悸、小便短黃、舌紅、苔黃少津、脈細數無力。

施治原則: 清暑益氣

方劑舉例: 王氏清暑益氣湯 加減


暑濕熱郁

辨証: 身熱、煩躁、胸悶、噁心、頭暈、口渴、尿少、舌紅、苔黃膩、脈濡數或滑數。

施治原則: 清暑化濕

方劑舉例: 黃連香薷飲 加減桂苓甘露飲 加減


脾虛濕困

辨証: 神疲、乏力、頭暈、嗜睡、肢體困倦、沒胃口、胃飽脹、腹脹、大便爛、噁心、嘔吐、舌苔白膩、脈濡緩。

施治原則: 健脾滲濕

方劑舉例: 調中益氣湯 加苡薏仁、茯苓


小兒夏季熱 

脾氣虧虛証: 發熱或高或低、面色晄白、氣短懶言、肢軟乏力、睡覺時露出睛白、胃口不佳、口渴、尿多而清長、大便稀爛、舌淡、脈虛大、指紋色淡。

施治原則: 補脾益氣

方劑舉例: 補中益氣湯 加減


以上是中醫師通過中藥配伍,調動身體內部機制,減緩高溫帶來的虛弱及不適。現代醫學多把暑熱不適當作暫時的炎熱刺激,而中醫卻從氣機失當、津液分佈以及臟腑協調去理解狀況。再通過綜合藥物調理、針灸、適宜的飲食與生活習慣,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防治策略,降低因高溫天氣而引發更嚴重健康風險,幫助身體在高溫環境中保持穩健,在炎夏月份維持身心安康。

 

 

傷暑穴位療法 

針刺療法

透過針刺特定穴位來輔助改善熱傷害病症。所選用的穴位多具有清熱解暑,益氣生津之效,能促進體內熱量的消散與代謝,並有助於減輕發熱、煩躁及炎症等。此外,中醫針刺治療也能調節經絡氣血,補益氣血,滋陰生津,從而協助身體恢復平衡與健康。

針本療法可用於炎熱環境中的傷暑,即輕度暑熱情況。

常選穴位: 大椎(Gv14)、曲池(Li11)、合谷(Li4)、足三里(St36)、三陰交(Sp6),以瀉法刺激。 有明顯乏力、嗜睡、食慾不佳者,加氣海(Cv6)。

 

溫灸療法

艾灸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,透過溫熱穴位或特定經絡,來達到調和氣血,祛寒除濕,促進循環與自我修復的目的。溫灸適用於中暑康復者。

選穴: 氣海(Cv6)、關元(Cv4)和腎俞(Bl23)等,每穴溫灸5~10分鐘。


耳針療法  

中醫認為,耳作為全身經絡匯聚之處,分佈著與全身各部相對應的反射區。通過刺激特定耳穴,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,促進氣血流通,從而達到緩解某些症狀的作用。常用的刺激方式包括針刺、耳穴貼壓(王不留行籽等)、磁珠按壓以及皮下埋針等。對於暑熱証所見的發熱、汗出異常、煩躁等症狀,耳穴治療可發揮清熱解暑,寧心安神的輔助效果。

選擇耳穴: 皮質下、心、腎上腺、枕;用強刺激下針,各穴捻轉5分鐘,留針30分鐘。

 

 

傷暑刮痧療法

刮痧療法是一種源遠流長且應用廣泛的中醫外治技法。通過在體表特定部位進行反復刮拭,使局部皮膚出現痧痕。中醫認為刮痧能啟動局部氣血循環,疏通經絡阻滯,並通過發汗宣透機制促進體表病邪外散,從而起到調和機體,促進康復的作用。

刮痧是一種簡易療法,常用於感冒初起、肌肉酸痛、肩頸僵硬、頭痛及某些熱証。在民間,刮痧普遍用於緩解暑熱所致的不適,如身熱煩躁、頭暈胸悶等症狀,以解表清暑,透邪外出。

刮痧後,皮膚表面常會現出紫色或深紅色的瘀斑,中醫傳統視為“痧象”,是病邪外泄的一種表現。許多人在接受刮痧治療後,會感到身體輕鬆、神清氣爽。現代研究也表明,刮痧能夠通過對體表的良性刺激,調節神經功能,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迴圈,加速代謝產物的清除,並可激發免疫反應,從而有助於增強機體的自我調節與防禦能力。

根據傷暑症狀,刮痧常施行在大椎穴(頸正中線,低頭時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)、頸項兩旁、背部(特別是脊柱兩旁)、胸部、肘窩等等,多依中醫師經驗而定。


操作方法: 先洗淨擦拭部位,塗抹適量潤滑劑,將刮痧板以30~45度角切下,以適中力度,長而均勻地單向刮拭,在背部或頸部垂直向下刮,四肢則朝向心臟方向刮;每處重複刮拭3至5次後,再移至下一部位;過程中不應令患者感到疼痛,如有就調整力度。治療後,局部會出現輕微瘀斑,通常在數日內自然消退。

注意事項: 刮痧後不宜發怒,煩躁或憂思焦慮,應保持安穩。同時不應過食生冷瓜果,和油膩食品。刮痧禁用於出血傾向者,重病、關節、敏感部位、傷口或皮膚感染區域都不宜。

 

 

藥浴清熱解暑

藥浴或浸洗是中醫常用的養生方式。藥浴療法特別適合夏天,有助解暑清熱祛濕,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疲勞,防治暑熱相關疾病。這種方法不需要特殊設備,在家即可進行,是簡便的養生法。對於暑熱天氣導致的身體不適,如失眠、頭痛、疲倦、出汗過多、煩燥等,是很好的輔助療法。

在夏季,一些適用於浸浴材料包括:

  • 爽膚止癢:金銀花、白芷、地膚子、茶葉、醋

  • 清熱解暑:薄荷、佩蘭、菊花、荷葉、連翹

  • 祛濕解乏:艾葉、藿香、白術

  • 活血解乏:艾葉、紅花 

(I) 暑熱痱子浴方: 藿香(20g)、佩蘭(20g)、野菊花(20g)、枇杷葉(60g去毛)、滑石(30g)。 

(II) 清暑化濕解表方: 香薷、紫蘇葉、厚朴、藿香各12 g,羌活、淡豆豉各10 g。

(III) 清解暑熱方: 香薷、藿香、紫蘇葉各15 g;薄荷、荊芥、葛根、甘草各10 g;黃連9g。

準備: 將藥材用紗布或布袋包好,加入10倍量的水浸泡20分鐘,然後煮沸30分鐘。將湯劑倒入浴缸中,與溫水混合。

浸泡說明: 保持水溫在37~42°C,浸泡15~30分鐘,同時擦拭身體。沐浴後,用溫水沖洗乾淨,毛巾擦乾,穿好衣服,休息約30分鐘。每天泡洗1或2次,洗三天,或直到暑熱症消退。 

 

對於兒童、老人或重病者,必須在他人監督下進行。洗浴時最好避免直接吹風。

 

 

中醫養生順應炎夏

夏季,烈日與雨水滋養萬物生長,草木繁茂,景象瞬息萬變。作為自然整體的一部分,人體會隨天地節律作出相應調整。中醫主張“天人相應”,認為遵循四時規律以安排起居,對養生防病至關重要。

在中醫理論中,夏季屬火,對應臟腑為心與小腸,情志主喜樂。夏日陽氣鼎盛,具升發、明亮、溫煦及向外發散的特性。夏季養生重在護養陽氣,同時要防範因暑熱引發的失調。在夏季,常見的失調狀況包括:

  • 內火旺盛:導致咽喉腫痛、口腔潰瘍、暗瘡。

  • 濕熱積聚:導致肢體困重、疲勞、腹脹、沒胃口、大便稀溏。

  • 心火亢盛:導致失眠、多夢、心悸、舌瘡。

  • 氣陰兩虛:過度出汗耗傷津氣,導致虛弱和乾燥之感。


維持夏季清涼的健康習慣

夏季養生應該順應自然規律,而非抗衡外在氣候影響,透過調節日常起居與社交活動以呵護陽氣,調養心神。清淡飲食、避免過度消耗、健脾祛濕等,是必不可少的手段。遵循自然節奏的生活方式,良好習慣,調和內外,就可享有精力充沛而又和諧的盛夏。

1. 夏季精神調養 

炎熱夏季,要重視心神調養。夏天是外向發展和喜樂的季節,以順應當季自然規律。與此相反,負面情緒如惱怒憂鬱,懈怠厭倦,皆不利於氣機通泄。盡量放慢生活節奏,保持對外界事物的濃厚興趣,樂觀外向,擁抱幸福和開放,有利身心和諧。練習冥想、氣功,或去郊遊可幫助培養平靜滿足的心態。

 

2. 夏季睡眠養生

夏季作息,適宜晚些入睡,早些起床,以順應日長夜短,與日照時間保持一致。午飯後(11am~1pm,心經時段)安排小睡一會兒,有利於恢復疲勞,保持精力煥發和敏銳。睡眠時衛氣循行於內,體表防禦相對薄弱,炎夏更令腠理開泄,易受風寒濕邪侵襲,要注意不宜風扇直吹,更不宜夜晚露宿。

 

3. 夏季運動保健

夏天運動鍛煉,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氣功,體操等中等活動為宜。劇烈運動造成大汗淋漓;泄汗太過,不但耗傷陰液,也損陽氣。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劇烈運動,宜在早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。休息時,盡快擦乾汗水,特別是進入空調休息室前。運動後不建議飲用大量冰水,也不要立即以冷水洗澡,會擾亂體溫調節,令免疫力下降,並有機會引起寒濕痹証、“黃汗”等多種疾病。


4. 夏日保持涼爽

待在陰涼有自然風的地方,避免長時間對著空調、通風口或風扇直吹。中醫認為當風直吹,使體表防禦力下降,病邪更易侵犯。長期處於空調環境,意味著身體無法有效適應氣溫的波動,免疫力降低,就易導致頭痛、鼻喉乾燥、流鼻涕、咳嗽、皮膚問題等。為免室內外溫差過大,專家建議將空調溫度保持在25 °C左右;在房間裡放置一杯水,維持空氣濕度。

盛夏酷熱,每天洗一次溫水澡,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。


5. 夏季飲食調節

根據五行原理,夏屬火,與心相應。炎熱夏日往往使心火過盛,進而制約肺功能。夏天暑熱擾亂脾胃運化功能。最終引發體內濕熱積聚,致出汗過量、口渴、四肢困重、沒胃口,甚至小便發熱。夏季飲食宜清淡、易消化,多吃新鮮應節蔬果瓜菜。有益食材包括: 

  • 苦味食物助心氣,包括苦瓜、芥菜、火箭菜、陳皮、菊花、綠茶、咖啡等。

  • 酸味食物固表,減緩過度出汗,包括番茄、檸檬、烏梅、楊梅、百香果、山楂等。

  • 建脾祛濕食物,包括荷葉、白扁豆、葛根、薏苡仁、冬瓜、鯉魚、山藥等。

  • 補水消暑食物,包括西瓜、黃瓜、芽菜、豆腐、芹菜、莧菜、綠豆、番茄等。

辛辣、油膩、煎炸食物加重脾胃負荷,會削弱消化功能。生食、冷凍食品以及冰鎮飲料也應節制。高溫天氣,微生物容易滋生,食物極易腐敗變質,令胃腸病常發,注意飲食衛生,謹防病從口入。   


為防脫水,每天需要兩公升水,尤其是常喝咖啡和茶的人,咖啡因飲料都利尿。新鮮果汁,諸如蓮藕、梨、西瓜、甘蔗、馬蹄等,促進身體津液生成,消暑!

 

 

夏季防病保健

預防勝於治療,中醫強調因應季節變化而主動調整身心,而不應待疾病發生後才被動治療。

1. 預防暑熱傷人

夏季酷熱多雨,暑濕病邪容易乘虛而入,導致疰夏、中暑等。疰夏(又稱苦夏)主要表現胸悶、沒胃口、四肢無力,精神萎靡、大便稀薄、身熱、嗜睡、出汗多、日漸消瘦。高危人士包括脾胃較弱的老人兒童、體質偏虛、長期用腦、缺乏運動、喜食生冷油膩的人。

預防夏疰,建議在夏季開始前,適當服用補肺、健脾、益氣之品,同時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,減輕脾胃負擔。進入夏季後,可適當飲用一些涼茶,有利安渡炎夏。

夏日是享受戶外活動的季節,出汗、睡眠不佳、食慾不振、曬傷、疲勞等,與熱相關的問題也隨之而來。補水、清涼、消暑很重要,果汁、湯水和涼茶都有益,適合的飲料如下: 

  • 鮮藿香葉10g、鮮佩蘭葉10g,飛滑石10g、炒麥芽30g,甘草3g。每天煎煮當茶飲。此飲料具有芳香化濁,清解濕熱功效。

  • 淡竹葉、玄參、菊花、桔梗、山楂、葛根、天花粉、陳皮、黃芩各0.5~1g,糖適量,滾水沖泡15分鐘,然後雪藏冷飲。適合高溫工作者飲用。(在高溫工作,日常飲食的微量元素及鹽分攝取必須提高。) 

  • 酸梅湯:主要成分包括烏梅、山楂、陳皮、桂花、甘草、冰糖。此可口酸甜飲料,有助清熱消暑,幫助消化。

  • 綠豆湯:夏季暑熱常喝,以消渴清熱而聞名。綠豆湯有各式煮法,提供多種口味和保健效益,常用組合材料包括薏苡仁、百合、南瓜、海帶等。 

  • 蘆根水:蘆根清熱生津,有助緩解夏季常見症,如口渴、煩躁、噁心嘔吐、口臭、小便熱等。蘆根可以單獨煮水,也可與梨、甘蔗、薏苡仁等其他配合製成日常飲品。 

  • 其他如荷葉、荷花、竹茹、西瓜皮、冬瓜皮等新鮮時令食材,都是製作夏季日常飲品的好選擇。  

 

2. 冬病夏治保健

“冬病夏治”是經典的中醫養生和治療實踐,體現中醫的“天人相應”、“整體觀,以及“治未病”觀念。

冬病:指在冬季容易發作、復發或加重之虛寒性疾病。由於患者體質偏虛寒,加上冬天寒冷,內外皆寒,所以容易發作。

夏治:指在夏季,通過溫補陽氣、散寒驅邪、活血通絡等治療方法,增強人體抗病能力,清除體內寒濕,以預防和減少冬季疾病的發作。其中,以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最為顯著。中醫師會選在“三伏天”進行此預防性治療。“三伏天”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持續約30 ~ 40天,氣候特點為極熱、高濕度、空氣不流動,中醫認為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。


適合冬病夏治的慢性病:

  • 呼吸疾病: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肺氣腫、慢性咳嗽、反復感冒、過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等,最常用。

  • 消化疾病:慢性胃腸炎、腹瀉、消化不良(虛寒型)。

  • 風濕骨病:風濕關節炎、頸椎病、腰椎病、肩周炎等。

  • 婦科疾病:痛經(寒凝血瘀型)、宮寒不孕、產後痛症等。

  • 兒科疾病:小兒哮喘、過敏鼻炎、遺尿等。

  • 亞健康調理:陽虛體質、四肢冰涼、畏寒怕風、免疫低下者。


冬病夏治可以是口服或敷貼方式施行。

口服藥: 以溫腎壯陽為主,如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等,通常建議低劑量服用一個月。

外治敷藥: 將藥材製成膏狀、糊狀或餅狀,直接貼敷在特定穴位或患處,通過藥物的滲透作用和穴位刺激作用,來達到治療目的。這種方法歷史悠久,安全方便,且副作用較小,應用廣泛。對於疼痛、發炎、循環等問題最有效。


敷藥是一種非創傷性療法,與口服治療相比,所引起的全身副作用最小,常與針灸或拔罐一起應用,以增強治病療效。


冬病夏治常用敷貼方:白芥子(20g)、元胡(15g)、細辛(12g)、甘遂(10g);磨成細末,用鮮薑60g搗汁調成藥糊,分攤在6塊直徑約5cm的油紙或膠膜上(藥餅直徑約3cm),備用。

使用方法:將藥餅交替敷貼在兩組穴位:

  • 第1組:肺俞(Bl13)、心俞(Bl15)、膈俞(Bl17)

  • 第2組:肺俞(Bl13)、頸百勞(Ex-Hn15)、膏肓(Bl43)

將藥餅敷在雙側穴位上,膠布固定,保持4至6小時。如敷貼位置感到灼痛,可提前取下;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,可多貼幾小時。每伏貼一次,每年三次,連續三年。有助支持整體免疫力,同時糾正異常過度(過敏)的身體反應。  

注意事項: 

  • 不要敷貼在皮膚破損或傷口處。

  • 注意藥貼可能產生刺激或過敏反應。

  • 不適合有發熱和急性炎症的情況,例如關節紅腫伴發熱。


如若不屬典型脾腎陽虛者,即沒有表現畏寒、四肢冰冷、腰膝酸軟、慢性腹瀉或浮腫等,但仍有功能低下者,即有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、容易疲勞、精力不足等。建議向中醫師諮詢,進行更溫和的夏季滋補強身調理。     


 

主要中醫參考

  • 李其中編著《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》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。

  • 朱文鋒主編《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》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。

  • 王惟恆等主編《百病外治500問》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。

  • 王玉川主編《中醫養生學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。

  • 任全、楊建寧主編《藥浴》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。

  • 裘沛然主編《中國中醫獨特療法大全》文匯出版社1993。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