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基孔肯雅熱?
分享
基孔肯雅熱(Chikungunya fever, CHIK)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 CHIKV)引起的急性發熱性疾病,主要通過受感染蚊子叮咬傳播。名稱源自非洲馬孔德語,意為「彎腰」或「變得扭曲」,形容患者因劇烈關節痛而彎腰屈身的模樣,故又稱「屈公病」。此病常引起突發高燒與關節痛,部分患者可有長期關節痛或疲勞。這種疾病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症狀輕微,但嚴重的關節痛可能影響生活品質。
基孔肯雅熱的傳染性(人與人之間會傳染嗎?)
-
人與人之間一般不直接傳播。
-
但病毒可經蚊子媒介在人群中快速傳播。
-
估計無症狀感染率可達17%至40%以上,意味部分感染者不會出現明顯症狀,但仍可成為病毒傳播來源
-
在罕見情況下,孕婦可於分娩前後把病毒傳給新生兒;輸血或器官移植理論上有風險但極罕見。
-
沒有證據顯示透過日常接觸、咳嗽或食物水源傳播。
-
亦無證據顯示透過母乳、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。
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與主要病媒
-
主要由白紋伊蚊(Aedes albopictus)與埃及伊蚊(Aedes aegypti)傳播,這兩種蚊在亞熱帶/熱帶地區常見,日間(特別是清晨與黃昏)叮咬活躍。
-
受感染者在發病初期血液帶病毒,叮咬其人的蚊子可被「感染」,再叮咬其他人時傳播。
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
-
通常為 3–7 天,範圍約 2–12 天。
-
潛伏期內患者無症狀,但病毒已在體內複制。
-
在潛伏期末至發病初期,血液病毒量高,最容易經蚊媒傳播。
基孔肯雅熱的發病表現與一般症狀
多為急性起病,常見於旅行回來數天內出現。典型症狀包括:
-
突發高燒(常見 >38.5°C)
-
劇烈關節痛(手腕、手指、踝、膝最常見),可影響活動
-
肌肉痛、頭痛、極度疲倦
-
皮疹(斑丘疹),可能在發病後 2 - 5 天出現
-
眼結膜充血、噁心、嘔吐或輕微腹瀉
大多數患者於 1 週內退燒,但關節痛、僵硬或疲勞可持續數週至數月;少數人可持續更久並呈復發性(類似關節炎)。
基孔肯雅熱的重症病例與併發症
基孔肯雅熱整體死亡率低(約0.1%),但以下併發症可出現:
-
神經系統:腦炎、癲癇、格林-巴利綜合症樣病變(罕見)
-
心血管:心肌炎、心包炎
-
肝腎功能異常、嚴重脫水
-
新生兒重症:母嬰垂直傳播後可致腦炎、出血或多器官受影響
老年人、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重症與長期關節痛的風險較高。
感染及重症高危人群
-
老年人士(特別是 ≥65 歲)
-
孕婦(尤其臨近分娩期)
-
嬰兒與新生兒
-
免疫功能受損者(如接受化療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)
-
有基礎病者: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慢性腎病、慢性肺病、風濕性疾病
-
曾關節病變者更易出現持續關節痛
需要就醫的情況(何時要看醫生)
-
高燒不退、劇烈關節痛影響日常活動
-
出現呼吸困難、持續嘔吐、抽搐、意識模糊、嚴重脫水
-
嬰幼兒、孕婦、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出現疑似症狀
-
旅行後(特別是南亞、東南亞、非洲、加勒比或美洲部分地區)在 2 週內發燒
醫生可透過核酸檢測(RT-PCR)或血清抗體檢測(IgM/IgG)確認。
基孔肯雅熱的治療方法
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。治療以支持性護理為主:
-
休息與補充水分,防止脫水
-
退燒止痛:對乙醯氨基酚(撲熱息痛)常為首選
-
避免阿士匹靈及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直至排除登革熱,以免出血風險增加
-
對於持續性或風濕樣關節痛,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發炎藥或短期其他風濕科治療方案
-
住院與專科處理:重症、嬰幼兒、孕婦、長者或有嚴重併發症者
現時部分國家/地區已審批基孔肯雅疫苗(如:Ixchiq)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在2025年8月以出現「嚴重不良事件」(serious adverse event,SAE)為由暫停了lxchiq的許可證。因疫苗仍屬較新,供應與適用性因地區而異,應諮詢醫護人員或衞生當局最新指引。
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(日常與外遊貼士)
-
使用含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(Picaridin)、香茅或檸檬桉樹油成分的驅蚊劑
-
穿著淺色長袖衣褲,使用防蚊噴衣或浸漬氯菊酯的衣物
-
住處使用紗窗、蚊帳、空調;清除積水(花盆碟、水桶、輪胎等)
-
旅遊前查看目的地的蚊媒傳染病風險;回港後 2 週內如發燒應及早求醫並告知旅遊史
-
患病期內應避免被蚊叮咬,以免造成續發傳播(留在有防蚊措施的室內)
常見迷思
-
「只有晚上會被咬?」:錯。伊蚊日間活躍,清晨與黃昏尤甚。
-
「中過一次就完全免疫?」:對同一基因型通常具持久免疫,但不同基因型之間交叉保護程度未完全確定。
-
「像感冒休息就好?」:多數可自癒,但關節痛可纏綿數週至數月,且高危人士可能重症,需醫療評估與監察。
給香港居民的重點
-
香港屬亞熱帶地區,白紋伊蚊普遍存在,夏季雨後積水易滋生。
-
多數個案為輸入個案,但一旦條件合適則有相當機會出現本地傳播風險。
-
清除積水與個人防蚊是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線;外遊後如有發燒要主動求醫。
參考資料
-
世界衞生組織 (WHO) - Chikungunya
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chikungunya -
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(CDC) - Chikungunya Virus
https://www.cdc.gov/chikungunya/ -
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(ECDC) - Factsheet about chikungunya
https://www.ecdc.europa.eu/en/chikungunya -
香港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(CHP) - 基孔肯雅熱
https://www.chp.gov.hk/tc/healthtopics/content/24/6122.html -
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(PAHO) - Chikungunya
https://www.paho.org/en/topics/chikungunya